为深入贯彻落实《广州市白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关于建设“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”的战略部署股票配资专业,全力塑造“三轴两带三区”空间格局,广州市白云区枢纽管理办公室(以下简称“区枢纽办”)自2025年3月起全面推进“旅客体验服务优化系列活动之营运环境优化专项行动”。
通过构建旅客体验保障新机制,创新执法协作模式,强化科技赋能与源头治理,专项行动首月即取得显著成效,为白云站打造“规范化、智慧化、人性化”的交通服务环境奠定坚实基础。
高位统筹:
构建“1+1+4”组织体系 凝聚跨部门治理合力
作为亚洲最大的TOD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之一,广州白云站自开通以来已实现到发客流总量突破1700万人次,是展示广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。然而,随着春运后客流持续高位运行,周边营运环境问题有所反弹,影响旅客出行安全与站场秩序。为此,区枢纽办牵头市交通运输局执法处、市交警支队、区公安分局白云站派出所、广铁公安处白云站派出所、属地街道等13家单位,创新构建“1+1+4”组织架构,形成跨层级、跨领域协同治理格局。
“1”个专班统筹全局。成立由区枢纽办分管领导任总指挥的非法营运整治专班,统筹执法协调、数据共享、案件督办等核心职能,确保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。“1”个指挥部高效联动。整合市、区、街三级精干力量,设立行动指挥部,下设打击整治、案件侦办、宣教保障、科技信息四大职能组,实现“问题发现—精准打击—长效管控”全链条闭环管理。“4”大编组精准发力。打击整治组由区枢纽办牵头,联合交警、交通执法部门开展路面巡查;案件侦办组由区公安分局白云站派出所牵头,依托公安力量深挖非法营运产业链;宣教保障组强化普法宣传与运力优化;科技信息组运用大数据分析锁定高风险车辆,四大编组分工协作,破解执法盲区与职能交叉难题。
创新机制:
“科技+共治”双轮驱动 破解执法难题
针对非法营运行为隐蔽性强、流动性高的特点,专项行动以“科技赋能精准打击”与“共治共享凝聚合力”为突破口,创新推出四大核心举措:
一是科技赋能织密“天罗地网”。依托广东省稽查布控系统,对白云站周边棠新路、棠颂路、南北落客平台等9处重点区域进行车辆轨迹动态分析,建立“高频违规车辆黑名单库”,通过电子围栏实时预警,联动无人机巡检与卡口监控锁定目标。3月期间,系统累计预警可疑车辆127台次,非现场执法取证率达92%,执法效率提升40%。
二是源头管控压缩“灰色空间”。严格区分网约车与出租车接驳区域,增设物理隔离栏12处、智能识别设备26套,禁止车辆跨区停放;协调滴滴、高德等平台开通“白云站优先接单”功能,优化落客提醒机制,减少车辆滞留。同时,对32家运输企业开展约谈督导,清理违规揽客广告牌45块,关停虚假租车端口8个。
三是协同作战强化“执法效能”。建立“早研判、晚复盘”会商机制,每日汇总交警、交通、公安、街道四方数据,形成执法线索清单。3月11日至25日,多部门连续开展5次高强度联合行动,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8人次,采取“便衣摸排+警便混编+定点突击”组合战术,查处出租车违章5宗、网约车违规3宗、摩托车非法载客6宗,劝离拉客人员11名、可疑车辆15台,清理违停车辆6台,扣留无证无牌摩托车1辆,实现执法覆盖无死角。
四是服务优化筑牢“民生底线”。针对夜间到站旅客打车难问题,协调公交集团加密夜间公交班次至15分钟/班,延长地铁接驳专线运营时间至凌晨1时;在棠颂路新增即停即走通道2条,缩短出租车周转时间;设立“旅客服务驿站”4个,提供免费饮水、应急充电等暖心服务,从根源上压缩非法营运生存空间。
暖心护航:
旅客网约车乘车体验提升24.4%
经过首月攻坚,白云站周边交通秩序显著改善。数据显示,3月旅客网约车乘车体验提升24.4%,进出站交通方面投诉量环比下降75%,违停候客现象基本消除,早晚高峰车辆通行效率提升30%。
区枢纽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3月阶段性成果标志着白云站营运环境优化步入“深水区”,下一阶段将围绕三方面深化治理:一是完善长效监管机制。将专班运作模式常态化,每季度更新“高风险车辆清单”,推动非现场执法证据司法认定标准化;二是拓展智慧应用场景。试点AI视频行为分析系统,自动识别拉客、违停等行为,2025年底前实现重点区域智能监控全覆盖;三是提升枢纽服务能级。规划启用P6、P7停车场,新增泊位800个,同步优化“白云站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及导航”小程序,整合实时公交、打车、导航等功能,让旅客“一部手机畅行枢纽”。
随着保障机制的持续发力,广州白云站正加速从“交通枢纽”向“城市客厅”跃升,为白云区建设“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”注入强劲动能,助力广州迈向“中心型世界城市”新征程。
南方+记者 谭超
通讯员 广州市白云区枢纽管理办公室 江宏明、谢健燊股票配资专业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专业炒股配资门户_专业股票配资查询_专业炒股配资杠杆观点